严重声明: 欢迎访问湖南中创教育 !主要为湖南成人高考、自考、开放大学等考生提供报考政策解读及报名指导服务,网站信息仅供学习交流使用,官方信息以湖南省教育考试院为准。

湖南中创教育 湖南中创教育

湖南学历报考中心 - 400-873-2888

剩3天复习教资可以过吗?

剩3天复习教资可以过吗?10.28(咕噜咕噜)

一个二个的都是大神吧!哈哈哈哈哈,虽然我自己考的时候也是差不多的情况。最后85分的成绩过了教育教学(此刻应该响起掌声),但是保守起见,到这时候了建议大家保一科,不要贪心。

既然报名了临时抱抱佛脚还是要得的,万一就过了呢 是吧!时间已经很紧迫了就不废话啦,大家加油干!背不下去了就给自己两拳! 

这几天的重点放在刷题和背一些知识点上,争取让分值大的不扣分或者少扣分,刷历年的真题、背常考(必背)的知识点。

☀☀☀《综合素质》高频考点合集

一、三观是必背的(必背!!!)

1.教育观

1.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2.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4.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2.学生观

1.学生是一个完整的生命个体。(要乐观估计学生的天性,做到多看优点、多赞美。)

2.学生个体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性。

3.学生身上蕴藏着巨大的潜能。

4.学生的成长需要人文的关怀。(尊重学生、讲民主。)

3.教师观

(一)教师角色的转变

1.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2.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3.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教师是课程的开发者和研究者。 4.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来看,教师应是社区型的开放教师。 (二)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

1.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民主、互动、教学相长。 2.在对待教学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启发。 3.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与终身学习发展。 4.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合作。

4.教学观

1.教学是课程创生和开发的过程。2.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3.教学过程重于教学结果。4.教学更关注人而不只是科学。

5.评价观

1.评价目的是促进发展。2.评价内容多元化。3.评价方式多样化。4.评价主体的多元化。5.更注重评价过程。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有机结合

 

二、教师职业道德(两人三爱一终身)

职业道德规范

1.爱国守法

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自觉遵守教育法律法规,依法履行教师职责权利。不得有违背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言行。

2.爱岗敬业

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志存高远,勤恳敬业,甘为人梯,乐于奉献。对工作高度负责,认真备课上课,认真批改作业,认真辅导学生。不得敷衍塞责。

3.关爱学生

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对学生严慈相济,做学生良师益友。保护学生安全,关心学生健康,维护学生权益。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

4.教书育人

遵循教育规律,实施素质教育。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因材施教。培养学生良好品行,激发学生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

5.为人师表

坚守高尚情操,知荣明耻,严于律己,以身作则。衣着得体,语言规范,举止文明。关心集体,团结协作,尊重同事,尊重家长。作风正派,廉洁奉公。自觉抵制有偿家教,不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

6.终身学习

崇尚科学精神,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拓宽知识视野,更新知识结构。潜心钻研业务,勇于探索创新,不断提高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高频考点合集

一、小学教育的基本特点

小学教育的基本矛盾主要表现为小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与人类文化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

补充:义务教育的显著特征:强制性、免费性和普及性

1.小学教育的特殊特点

1、教育对象的特殊性 (1)小学生的身心发展 ①童年期是生理发展相对稳定与平衡的时期。 ②刚入学的儿童感知觉都处于较低水平,随着年龄的增长和教育教学中的不断强化训练,逐步发展和提高。 有意注意不断发展,但无意注意仍起着一定的作用,低年级注意力容易分散 观察事物缺乏兴趣和系统性 记忆的主要方式是形象记忆,直观形象记忆发展较好,因此教学中要注意运用直观教学。 思维发展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向抽象思维为主要形式过度。 道德感较为模糊,常依靠教师的评价来衡量事务的好坏。 理智感大多和具体事物相联系。 (2)小学生的发展可能性 (3)小学生的能动性和主动性 补充:小学生认知发展的一般特点 (1)小学生感、知觉的发展 小学生在观察事物时,往往注意新鲜、感兴趣的东西,要达到对事物清晰、精确、本质的认识尚需一过程。 (2)小学生记忆和注意的发展 小学生记忆能力迅速发展,表现在:从机械记忆占主导地位逐渐向理解记忆占主导地位发展;从无意识记为主向有意识记为主发展;从具体形象记忆向抽象记忆发展。 (3)小学生思维的发展 小学生思维的基本特征是从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低年级学生的具体形象思维成分居多,高年级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成分居多。两种思维形式的转折大多发生在四年级前后。小学生意识不到自己的思维过程。思维的自觉性、批判性、灵活性等品质较差。 (4)小学生想象的发展 小学生想象的有意性逐渐增强。想象由模仿性、再现性向创造性过渡,中高 年级学生想象的创造性成分不断增加。想象由具有浪漫性向现实性过渡。

2、小学教育的基础性

(1)小学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基础 ①小学教育是各级各类教育的基础 ②小学教育对于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起着奠基作用 (2)小学教育是个体发展的基础 (3)小学教育的课程内容具有基础性

3、小学教育的全面性

小学教育是向儿童实施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 补充:小学教育在义务教育中的地位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1)普及性 (2)基础性 (3)强制性

二、小学教师的特点

1、小学教师的劳动特点

复杂性 创造性: 示范性: 长期性 系统性

2、小学教师的素质

(1)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忠于教育事业、热爱学生等 (2)教师的知识修养 (3)教师的综合能力素养 (4)教师的心理素养

三、教育学基础知识

1.教育的概念:

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产生于人类的生产劳动,是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

广义的教育:凡是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可以称作教育。包括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

狭义的教育:以直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2.教育要素

教育者:是指对受教育者在知识、技能、思想、品德等方面起到教育影响的人。包括学校教师、教育计划、教科书的设计者和编写者,教育管理人员以及参与教育活动的其他人员。学校教师是教育者的主体,是最直接的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起着主导作用。 受教育者:是教育的对象,是学习的主体。 教育影响

3.教育的性质(重点)

1、教育的本质属性

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它具有以下四方面特点: (1)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社会活动。 (2)是有意识、有目的、自觉地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 (3)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4)培养人的活动中存在这教育者、受教育和教育影响三种要素之间的矛盾活动。

2、教育的社会属性

(1)教育具有永恒性:只要有人类社会存在,就存在教育 (2)教育具有历史性:不同历史阶段或社会形态,教育的性质、目的、内容等各不相同,每个时期的教育都具有自己的特点。 (3)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 教育受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等因素的制约,但教育作为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又具有相对独立性。

4、教育的功能

1、根据教育功能的作用:个体发展功能和社会发展功能 2、根据教育作用的性质: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 3、按教育功能呈现的形式: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

三、教育与社会发展

(一)教育与社会生产力的相互关系(重点)

1.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

(1)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2)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

(3)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

2、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

(1)教育再生产劳动力

(2)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

(二)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相互关系(重点)

1、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性质,即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思想政治方向和为谁服务的问题,并非决定着教育的一切。 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决定着受教育权 决定着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思想道德的内容

2、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作用

(1)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要的人才 (2)可以促进民主 (3)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

(三)教育与精神文化的相互关系

1、文化对教育发展的制约作用,表现在:影响教育目的的确立、教育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使用。 教育的文化功能:具有筛选、整理、传递和保存文化的功能 具有传播和交流文化的作用 具有更新和创造文化的作

2、教育与文化关系的特殊性:文化本身是一种教育力量;教育本身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

3、学校文化

学校文化是指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核心是学校各群体所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其中最具决定作用的是思想观念,特别是价值观念。 校园文化是学校文化的缩影,校园文化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或观念文化(校园文化的核心)和制度(规范)文化。

四、教育目的

1.教育目的概述

教育目的的含义:教育目的是教育的核心问题,是国家对培养人的总的要求,他规定着人才的质量和规格,对教育工作具有全程性的指导作用。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方向,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 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或者产生怎样的结果。如家长的期待等 狭义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在国家对受教育者培养的总的要求指导下,对人才培养的质量和规格上的具体要求。

2.教育目的的作用:导向作用、激励作用、评价作用

3.教育目的的层次

1、国家的教育目的 2、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 3、教师的教学目标

4.教育目的的影响因素

1、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因素---主要依据 2、人的身心发展特点与需要 3、制定者的教育理想和价值观

5.我国的教育目的

1、我国当前的教育目的:1999 年 6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以培养学生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2、确立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 3、我国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要求 (1)强调教育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 (2)要求使学生在德智体美扥方面全面发展 (3)实现的根本途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4、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 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面向全体学生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要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并渗透于教育的各个方面。

五、教育制度

一、学校教育制度在形式上的发展

1、前制度化的教育:

2、制度化的教育:形成系统的各级各类学校。标志:近代学校系统的出现。

制度化教育的特征:

①对入学资格有严格的要求;②明确的修业年限:③规范的教学组织;④整体一贯的课程设置;

⑤严格的管理制度:⑥专业化的教育人员:⑦具有固定的教学场所。

二、教育制度的影响因素

1、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状况 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 3、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规律4、本国学制的历史发展和外国学制的影响

三、我国当前的学制改革

1、我国当前的学制是由单轨制发展而来的分支型学制 2、《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规定了我国今后一个时期的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工作方针: 优先发展(战略地位) 育人为本(根本要求) 改革创新(动力) 促进公平(基本教育政策) 提高质量(核心任务) “两基本、一进入”: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 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

六、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一、课程的概念

“课程”指课业及其进程,把课程用于教育科学的专门术语,始于英国教育家斯宾塞。 广义的课程: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内容的总和及进程安排 狭义的课程:特指一门学科 我们所研究的课程是广义的课程 课程是学校教育的基础。

二、课程的类型

(一)从课程的组织方式来划分:分科课程、综合课程与活动课程 综合课程:是打破传统的学科课程的知识领域,组合两门以上学科领域而构成的一门学科。 活动课程:又称儿童中心课程、经验课程,是为打破学科逻辑组织的界限,从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出发,以活动为中心组织的课程。 (二)从对学生的学习要求的角度来划分: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 (三)从课程设计、开发和管理的主体来划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实质上是一个以学校为基地进行课程开发的民主决策过程。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是教师,起主导价值在于通过课程展示学校的办学宗旨和特色。 (四)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 隐性课程:亦称潜在课程、自发课程,是学校情境中以间接的、内隐的方式 呈现的课程。如师生关系、校风、学风等。隐性课程是伴随着显性课程而生的, 没有显性课程就没有隐性课程。计划性是区分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的主要标志。

三、课程内容(需重点把握)

一、课程计划

1、概念: 课程计划,又称教学计划。是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类型学校的教育任务,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它是学校组织教育和教学工作的重要依据,也是学校安排整个课程检查、衡量学校工作和质量的基本依据。 2、课程计划的组成 主要包括课程的设置、学科顺序、课时分配以及学年编制和学周安排。 课程设置是制定课程计划的首要问题。 3、课程计划的作用 是指导和规定教学活动的依据,也是制定课程标准的依据。 补充:我国义务教育的教学计划应具有的三个基本特征:强制性、普遍性、基础性

二、课程标准

1、课程标准的含义:是国家根据课程计划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某门学科的内容及其实施、评价的指导性文件。 2、课程标准的结构 第一部分是前言,包括课程的性质与地位、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等。 第二部分是课程目标,这是课程标准的核心内容,包括总目标和阶段目标。 第三部分是课程内容,是具体的知识内容要点。 第四部分是实施建议,包括教材编写的建议、评价建议、课程资源的开发和 利用等。 3、课程标准的作用: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价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 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对教师工作有直接的指导意义。

三、教材

又称教科书,是依据课程标准编制的、系统反映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是课程标准的具体化。教材的编排一般采用螺旋式上升和直线式编写两种基本形式。

教材包括教科书、讲义、讲授提纲、参考书、活动指导书以及各种视听材料。其中,教科书和讲义是教材的主体部分,故人们常把教科书与讲义简称为教材。

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情况

1.课程结构

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阶段设置分科和综合相结合的课程;高中以 分科课程为主。

2.课程内容

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标准体现出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

教材管理由“国编制”转变“国审制”,教材呈现方式多样化

3.课程实施

1、学生观:强调学生是发展中的人、独特的人,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2、学习方式:提倡自主、合作和探究 3、教师观方面: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社区型的开放教师。 4、教学行为方面:师生关系上强调尊重、赞赏;对待教学关系上,强调帮助、引导;在对待自我上,强调反思;在对待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强调合作。

4.课程评价

在教师评价方面,打破唯“学生学业成绩”论教师工作业绩的传统做法,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指标体系,强调以“自评”的方式促进教师教育教学反思能力的提高,倡导建立教师、学生、家长和管理者共同参与的、体现多渠道信息反馈的教师评价制度,打破关注教师行为表现、忽视学生参与学习过程的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模式,建立“以学论教”的发展性课堂教学评价模式。 补充:我国小学课程设计的原则: 1、高度的科学性和高度的思想性相统一; 2、要以实现教育目的和学校培养目标为最终目的; 3、要适合小学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

八、教师专业发展(必背!!!)

1、教师的权利是指我国法律法规所规定的教师享有的与其职务相关的权益。依据《教师法》的规定,我国教师享有以下权利:

1.教育教学权。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和实验,这是教师的最基本权利。

2.科学研究权。从事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参加专业的学术团体,在学术活动中充分发表意见.

3.管理学生权。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评定学生的品行和学业成绩。

4.薪资休假权。按时获取工资报酬,享受国家规定的福利待遇以及寒暑假期的带薪休假。

5.民主管理权。对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通过教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其他形式.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

6.进修培训权。参加进修或者其他方式的培训。

2、教师承担的义务

教师的义务是指法律规定的教师依法承担的与其职业职务相关联的责任。依据《教师法》的规定,我国教师承担以下义务: 1.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 2.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守规章制度,执行学校的教学计划,履行教师聘约,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任务: 3.对学生进行宪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的教育和爱国主义、民族团结的教育.法制教育以及思想品德、文化、科学技术教育,组织、带领学生开展有益的社会活动: 4.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 5.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或者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批评和抵制有害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现象: 6.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教育教学业务水平。

3、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

1.专业理念

包括:专业态度、教育理念、专业道德

2.专业知识

包括: 本体性知识:是教师所具有的特定的学科知识等。 条件性知识:是教师所具有的教育教学的理论知识,如教育学、心理学等。 实践性知识:是教师灵活完成教学实践活动所具备的知识,如一般教学法知识。 文化知识: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等知识。

3.专业能力

1、教学设计能力 2、教学语言能力 3、教育教学交往能力 4、组织和调控课堂的能力 5、教育研究能力 “问题即课题、教学即研究、提高即收获”是中小学教师最常用的研究模式。6、创新能力

4、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

1、关注生存阶段 处于这一阶段的一般是新教师,他们非常关注自己的生存适应性,最担心的问题时:“学生是否喜欢”“同事如何看我”“领导觉得我干得咋样”等等 2、关注情境阶段 关注如何上好每一堂课的内容,关心班级的大小、时间的压力和备课材料是否充分等 3、关注学生阶段 考虑学生个别差异性,进行因材施教。 能否关注学生是衡量一个教师是否成长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

5、教师成长与发展的基本路径

1、观摩和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

2、开展微格教学

3、进行专门的训练

4、反思教学经验

(1)反思日记。在一天教学工作结束后,要求教师写下自己的经验,并以其指导教师共同分析。 (2)详细描述。教师相互观摩彼此的教学,详细描述他们所看到的情景,教师们对此进行讨论分析。 (3)交流讨论。来自不同学校的教师聚集在一起,首先提出课堂上发生的问题。然后共同讨论解决的方法,最后得到的方案为所有教师及合作学校所共享。 (4)行动研究。为弄明白课堂上遇到的问题的实质,探索用以改进教学的行动方案,教师以及研究者用以进行调查和实验研究,它不是研究者由外部进行的、旨在探索普遍法则的研究,而是直接着眼于教学实践的改进。 代表人物:库尔勒 ·勒温

6、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策略

(1)加强教师的职业道德建设; (2)注重对教师创造性人格的培养; (3)提高教师的理论修养; (4)鼓励教师身体力行,知行统一; (5)促进科研,发展教师的批判思维; (6)加强自我教育,形成反思意识。

九、教育科学研究

一、教育科学研究的分类

1、研究的功能可分为:发展性研究、评价性研究和预测性研究。

2、按研究的目的可分为:基础性研究和应用性研究。

二、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步骤

1、确定研究课题—教育科学研究的第一歩 2、查阅文献与阅读文献 3、提出研究假设 4、制定研究计划,设计研究方案 5、收集、整理和分析资料 6、作出结论 7、撰写成文

三、小学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背大点)

1.教育观察法

是研究者根据一定的目的和计划,在自然条件下,对研究对象进行系统的连续的观察,并做出准确、具体和详尽的记录,从而获取经验事实的研究方法。

观察法是教育科学研究中使用广泛的基本的研究方法。

2.教育调查法

是研究者通过问卷、访谈等方式,有目的、有计划地搜集研究对象的有关资料,对取得的第一手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从而揭示事物本质和规律,寻求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的研究方法。 抽样调查和个案调查

3.教育实验法

自然情境中的实验和实验室中的实验等 前实验:是指实验中缺乏清晰的假设,缺乏控制无关因子的措施,一般不设对照组,干扰因素较多,内外效度较差的实验。 准实验:是指在现成的教学班级内进行的假设,没有随机分派被试,不能完全控制误差的来源,只能尽量减少误差的实验。 真实验:指随机分派被试,完全控制无关因子,内外效度都很高的实验。

4.教育行动研究法

是指教师在现实教育教学情境中自主进行反思性探索,并以解决工作情境中特定的实际问题为主要目的的研究方法,他强调研究与活动一体化,使教师从工作中学习、思考、尝试和解决问题。

凯米斯提出教育行动研究由计划、行动、观察和反思四个基本步骤组成。

5.教育叙事法

是以叙事、讲故事的方式开展的教育研究,教师通过对有意义的校园生活、教育教学事件、教育教学实践经验的描述与分析,发掘或揭示内隐于这些生活、事件、经验和行为背后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和教育信念,从而发现教育本质、规律和价值意义。 类型:教学叙事 生活叙事 自传叙事

6.个案法

7.历史法

8.比较法

 

 

 

 

 

结束
特别声明:1.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湖南中创教育”的,转载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湖南中创教育”(www.zhongchuangs.com)”,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2.部分稿件来源于网络,如有不实或侵权,请联系我们沟通解决。最新官方信息请以各省教育考试院及各教育官网为准!
2023年湖南成人高考人手一份助学资料包,限时免费领取!
成考复习资料领取
上一篇:教师资格证考试需要准备多久? 下一篇:项目管理PMP多大作用?

测一测您能报哪所大学